作者伊恩?克肖用十个章节的篇幅考察了1940年5月至1941年12月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美国、苏联、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等六个主要国家做出的十个互相关联、具有巨大军事影响的政治决策。从英国决定坚持抗击德国,到德国决定在珍珠港事件后向美国宣战,再到希特勒决定消灭欧洲大陆上的犹太人,这些决策把欧亚大陆上的两场互相分隔的战争,转变成一场真正全球化的冲突。尽管在1941年底,战争仍有三年多的进程,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在此时就已经注定了。任何决策的制定都受到一系列条件的限制。政治体制、决策机制、意识形态、决策者所能掌握的情报信息、国内舆论、国际环境、决策者的理智与情感……这些无一不影响着“二战”中这些决策的形成过程。作者充分分析了这些因素在这十个决策中的作用与影响,试图为读者还原当时战场之外看不见的硝烟。但历史的发展并不具有必然性。作者还专门分析了被决策者们抛弃的其他替代方案,并合理推测了选择这些替代方案可能产生的结果。对这些替代方案被放弃过程的分析更是凸显了决策者做出这些命运攸关的抉择背后的逻辑。正文赏读第一章伦敦,1940年春英国决意独自抗战首相不喜欢邀请墨索里尼居间调停的提议。希特勒不可能同意我们尚可接受的任何停战条件。只有我们愿意放弃马耳他和直布罗陀,再加上某些非洲殖民地,希特勒才有可能同意停战,我方才能从这一团糟的局面当中脱身。我们真正的出路在于让希特勒相信他无法最终击败我们……哈利法克斯认为寻求墨索里尼调停,看看他能干些什么,这并没有什么坏处。如果停战条件太苛刻,我们总还能拒绝的。——引自内维尔·张伯伦日记,1940年5月26日“未来的世代将会铭记,对于我们应该单独战斗下去这个关键问题,战时内阁从来都没有过怀疑。国内所有党派的政治家,从来都对此坚信不疑,从未在这种毫无现实意义的问题上浪费时间。”1丘吉尔在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当中如是说。丘吉尔的说法,极大地影响了后世如何看待“二战”历史,在全世界制造了这样一种神话:在极为不利的战略局势下,英国面对着一个强大、胜利、咄咄逼人的德国,孤单却坚韧不拔,从来没有动摇过独自抗争到底的决心。因为后世知道战争的结局,很难改变从结果来倒推开局的思维倾向。由于丘吉尔在战争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还有他极富感染力的回忆录,历史学家很难罔顾后来的史实——丘吉尔1940年夏季那些热情雄辩的演说、由此激发的全国抗战的决心、不列颠之战的胜利,美国跨越大西洋伸出的援助之手,等等。但是丘吉尔本人知道得太清楚了,在1940年5月那些最黑暗的日子里,真实情况并非如此。从当时的角度,而非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审视历史,往往会重新发现很多令人惊奇的事实。至少,历史的真实并不像事后看来的那么清晰,而是更加模糊,更令人困惑。1940年5月所发生的事情就是如此。那是一段风雨飘摇的焦虑时光。法国北部和比利时的英国远征军看来在劫难逃,曾经不可一世的法兰西陆军在德国的进攻面前分崩离析,英国不可能马上获得来自美国的任何实质性援助。实际上,连来自英帝国各海外自治领的及时有力的援助,都可望而不可即。而英国本土防御则非常脆弱,德军入侵不列颠本岛的威胁正在与日俱增。大势如此,如果英国政府真的像丘吉尔所说,从未认真考虑过
show more...Just click on START button on Telegram 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