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秘的颠覆:牟宗三、康德与原始儒家》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牟宗三的以下著作:《心体与性体》综论部分、摄康德三书和新外王三书。更具体地说,本书主要研究牟宗三的道德的形而上学和后来提出的两层存有论,以及他以道德的形而上学为义理基础而发展出来的历史哲学、政治哲学等,主要内容包括他如何在融会儒家和康德的意义上提出道德的形而上学,如何以道德的形而上学为圭臬诠释原始儒家的思想并由此提炼出儒家精神的思想特质,如何在对以儒道释为主干的中国哲学和他所认为的以康德为代表的西方哲学的进一步对照、比较中提出两层存有论,又如何借助康德和黑格尔的思想提出他的历史哲学,并为儒家思想的新开展提出一个明确的方案等等。而牟宗三对宋明儒学的具体诠释,不是本书专门处理的内容,尽管在一些地方也论及他对宋明儒学的一些看法。进一步,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在孔子“仁者爱人”的教导中,仁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普泛的爱呢,还是说在爱者与被爱者之间具有某种特别的关系?与此相关的一个问题则是,仁爱的施为是指向某些特殊的人呢,还是指向全人类乃至宇宙中的万物?我们将思绪驻留于爱者与被爱者的关系上,最能彰显孔子仁教的精神特质。孔子所说的仁爱虽然可以推广到全人类乃至宇宙万物,但并不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普泛的爱,而是建立在爱者与被爱者的特殊关系基础上的一种有差等的爱。换言之,仁爱有差等但可博施于众。要更明确地理解这种有差等的仁爱,必须引出人伦观念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性。在由孔子开创的、以儒命名的教化传统中,事亲往往是师长教育弟子为人处世、培养仁德的首要的实践教导,而仁往往也被直接关联于事亲。孔子曾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礼记·中庸》)孟子也曾说:“仁之实,事亲是也。”(《孟子·离娄上》)从事亲的实践教导中我们可以非常明显地发现,要真正领会孔子的仁,绝对不能脱离人伦的背景。如果说仁意味着人人皆有的一种卓越能力的话,那么,人伦就是仁的能力施为、发用的坚实地基。质言之,仁并不是无差别地指向所有人的一项绝对命令,而是基于本真的人伦之理的一种美德。孔子曾说:“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日: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礼记·中庸》)其实是非常清楚地表明了美德与伦理的关联:没有美德,人伦之理无法实现;没有人伦之理,美德将失去目标。与这一点相关的是仁与孝的关联。《论语·学而》中有这样的记载:“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弟子有若所说的这段话和孔子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在其中,事父兄之孝悌被认为是为仁之本。因此,如果说“仁者爱人”是就仁的表现而言的话,那么,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仁爱是基于人伦之理的爱。我们知道,宋儒正是为了彰显儒家之仁爱与佛家慈悲之爱的区别而将仁解释为爱之理,或者说以性与情的关联和分别来说仁与爱的关联和分别,因为站在儒家立场上看,慈悲之爱虽然在表面上立意超迈,但却是以虚无主义为前提的,用朱熹《中庸章句序》中的话来说是“弥近理而大乱真”。……引言道德
show more...Just click on START button on Telegram 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