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访谈"是美国著名文学杂志《巴黎评论》最持久也著名的特色栏目。自1953年创刊号中的E。M。福斯特访谈至今,《巴黎评论》一期不落地刊登当代最伟大的作家长篇访谈,最初冠以"小说的艺术"为题,逐渐扩展到"诗歌的艺术"、"批评的艺术"等,迄今已达三百多篇,囊括了20世纪下半叶至今大多数世界文坛最重要的作家,成为这份文学杂志的招牌,也树立了访谈这一特殊文体的典范。访谈者从准备到采访,往往历时数月甚至跨年。访谈也不是为了配合作家某本新书出版而带上商业宣传的气息。作家们自然而然地谈论各自的写作习惯、方法,困惑的时刻,如何克服困难,文坛秘辛......这些访谈妙趣横生的内容、重要的文献价值,以及围绕访谈所发生的一些趣事,令这一栏目本身也成为一个传奇。有人说,这些访谈是"世界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化对话行为之一"。文坛轶事、写作秘辛十六位世界作家的深度访谈"世界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化对话行为之一"大作家精彩有趣的对话、弥足珍贵的写作指南《巴黎评论·作家访谈2》:《巴黎评论》:那本《自选集》,内容遴选的原则是什么?博尔赫斯:我的挑选原则很简单,就是入选的东西要比淘汰出去的让我感觉更好。当然了,如果我能更聪明点,我应该坚持把那些小说也剔除在《自选集》之外;然后在我死后,也许有人会发现被剔除在外的东西才真的好。这样做,或许更聪明,不是吗?我意思是说,只把薄弱平庸点的东西印出来,然后让某人来发现我把真货色遗漏在外了。《巴黎评论》:你可真喜欢开玩笑,对吗?博尔赫斯:是的,我喜欢,确实。《巴黎评论》:但写文章评论你的书,尤其是你的小说的那些人,他们......博尔赫斯:不是这样的,跟我不同--他们写得太严肃。《巴黎评论》:他们似乎很少意识到你的有些作品很有趣。博尔赫斯:那些作品本来就打算逗趣的。现在有一《巴黎评论·作家访谈2》要出来了,叫《布斯托·多梅柯的编年史》,是与阿道尔夫·比奥伊·卡萨雷斯合写的。书里写到了建筑师、诗人、小说家、雕塑家,诸如此类的。所有这些角色全是虚构的,而且都很贴近这个时代,非常有当代感;这些人很把自己当回事,正儿八经的;书中的作者也是这样,但这些角色不是对任何现实人物的戏仿影射。我们仅仅是尽量发挥,这件事能做到什么程度就做到哪里。比如说,这里的很多作家对我说:"我们想了解你文字的寓意、内在的讯息。"告诉你吧,我们根本没什么内在讯息。我写作的时候,我写只是相当于有一件事必须要去做。我认为写作者不应该对自己的作品搅和干预得太多。他应该让作品自己往下写,不是吗?......序E.M.福斯特(1953)弗朗索瓦丝·萨冈(1956)奥尔德斯·赫胥黎(1960)哈罗德·品特(1966)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1967)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1968)EB怀特(1969)巴勃罗·聂鲁达(1971)约翰·斯坦贝克(1975)库尔特·冯内古特(1977)胡里奥·科塔萨尔(1984)唐·德里罗(1993)苏珊·桑塔格(1995)伊恩·麦克尤恩(2002)诺曼·梅勒(2007)大江健三郎(2007)★每期《巴黎评论》我都有,我非常喜欢上面的访谈。如果把它们编成书,那将是伟大的书,对《巴黎评论》本身也很有益。--欧内斯特·海明威★几乎从我记事起,我就被《巴
show more...Just click on START button on Telegram Bot